新車評測

「我就是第一」YAMAHA 2015 WE-R1

全新大改款的2015年R1終於問世,外觀上完全跳脫以往R1的風格,更接近MotoGP M1廠車設計概念,可說是繼KAWASAKI Ninja H2之後第二輛展現出跨世代跳躍感的超級跑車,並以WE R1 取其諧音We Are One 做為標語,更證明了YAMAHA的強烈的企圖心,集結來自MotoGP 賽場上的技術,更找來得過9次MOTOGP世界冠軍的Valentino Rossi 參與開發測試,全新的電子輔助系統對比上一代R1來說更是有飛躍性的提升!並擁有200ps 馬力與199kg 濕重的驚人馬力重量比,然而這還不是最強的R1,除了標準版之外,YAMAHA還推出了賽道性能版的R1M,車殼多處改為碳纖維材質,前後懸吊改為更高檔的Ohlins避震器,並配有ERS電子懸吊控制系統,剎車卡鉗也一併升級,更新增通訊控制系統(CCU),不只提供車身各項數據幫助騎士對線況做出分析,還能與手機等通訊軟體連動當下更改各項參數設定,也因此被廠方稱為最接近Motogp M1的街道戰車。

 

從外觀上來看超脫以往的設計理念,將大燈巧妙的隱藏在整流罩內,中央則是大大的進氣孔,呈現與M1極為相似的廠車化外觀,也因此減少了8% 的風阻,這也是YAMAHA 首次將LED 方向燈整合在跑車的照後鏡中。

 


從側面看交疊式整流罩面積較上一代大幅減少,露出更多引擎部位,不但散熱性更好,更呈現出輕盈利落的感覺。排氣管則是由原本的車尾兩側雙出改為側邊單出,讓整個尾部線條變得更加銳利簡潔。

 


如同廠車般的車頭外觀,以簡單線條勾勒出前衛的科技感。

 


大燈巧妙藏在下方,在不開燈的情況下不易發現其存在,原本的位置則是設置了充滿科技感的定位燈眉。中央則是以塑料與玻纖製成的輕量高效率Ram Air 管路,比照M1 型式的加壓進氣道設計,引道大量空氣穿過龍頭進入10.5升的集氣室。

 


為了整體車身的簡潔性,方箱燈被整合在後照鏡上頭。

 


油箱外型也參照M1廠車,不論是重煞車還是過彎都能提供更優異的雙腿支撐性。

 


車尾少了排氣管後變得更加簡潔,大面積的簍空設計更有如科幻電影裡頭的飛型載具。 

 


狹長的尾燈也配合車尾造型,極致的輕量化外觀散發強烈次世代跑車的視覺衝擊。 

 


動力方面搭載新開發的排氣量998 c.c的水冷並列四缸DOHC-16V引擎,缸徑X衝程分別為79.0 X 50.9 mm,壓縮比為13.0:1,可輸出強悍的200 PS /13500 rpm的最大馬力,以及11.5kgm/11500 rpm的最大扭力,保留了由Motogp移植過來的十字曲軸設計,優點是除了在低轉時有豐厚的扭力之外,在全區域轉數中都有很好的線性表現,讓車手可以利用油門更精準地發揮源源不絕的扭力。

 


引擎內部幾乎重新設定,全新設計曲軸慣性設定比前一代要低20%,並使用高強度輕量化的鈦合金連桿、鍛造鋁合金活塞,搭配低張力活塞環以及表面經過高硬度的DLC塗層處理,減少磨擦產生的動力損失,並使用新式的油噴射活塞冷卻系統,新設計的氣門搖臂減少凸輪負荷與摩擦損失  進、排汽門也都加大,配合10.5升的大容積風鼓,使得新引擎在不計Ram-Air 之下能有200ps 的馬力輸出。

 


而在車架部分新R1使用了輕量化Delta Box 車架將多件鋁合金元件焊接而成,並以引擎作為車架一部份,有助提升車輛的整體鋼性。而副車架使用比鋁更輕的鎂合金制成,並比照主車架才用左右不對稱設計,而後搖臂採用鑄造與鍛造兩種製成的鋁合金焊接而成,以獲得更佳的鋼性並減輕重量。

 


2015 R1在採用各是輕量零件之下,乾重更是僅有179kg,此外軸距比前一代R1 更縮短了10mm為1,405mm,後搖臂長度為570mm,比前一代縮短15mm,前傾角則保持不變,但前輪軸心加大3mm 至25mm,藉以獲得更為靈敏的操控反應。

 


為追求輕量化,2015 R1 成為首款搭載鎂合金輪框日系量產跑車,採用十爪星形設計,前輪比前代R1 輕了530克,並提高4% 的操控穩定性,後輪則是輕了340克,同時減少11% 的後輪慣性,讓R1能獲得更好的操控性。

 


新車搭載大面積全彩LCD 儀表版,並擁有街道與賽道兩種顯示方式,並搭配光感應控制,會自動根據現場環境光做亮度調節。街道模式時為黑色背光,會顯示檔位,轉速、里程、實時油耗、平均油耗、燃油使用量等,最上和最下方的燈號分別是各式電子輔助系統的啟用狀況以及動力模式。

 


 賽道模式則為白色背光,中央顯示單圈時間、圈數和碼表等功能,而轉速只顯示8000rpm 以上的數據同時將擋位顯示放大在右邊,方便騎士判別。

 


2015款Yamaha YZF-R1/R1M在電子系統方面做了相當大的升級,新車配備了牽引力控制系統(TCS)、滑動控制系統(SCS)、彈射起步(LCS)、防抬頭系統(LIF)、快速換擋系統(QSS)以及ABS等一系列高科技配置,而以上這些電子系統,都是透過從YZR-M1 1000上移植下來的六軸慣性測量儀(IMU)作為整個系統的控制核心,(IMU)包括三個陀螺儀提供俯仰、翻滾與轉向等三軸資訊,三個G 值感應器提供前後、上下、左右的加速度。透過每秒125次的運算,能得知R1 包括傾角、滑動與俯衝速度,它可以協助ECU對路況及車輛的狀態做出更準確、更及時的判斷,並可以共時對發動機、減震以及剎車做出響應,將車輛控制在安全的範圍內。

 


此外新R1還具備動力輸出控制系統(PWR),可當作YAMAHA D-Mode 的進化版,提供騎士包括賽道使用在內四種不同的動力模式,控制紐設置在左邊把手上。

 


懸吊系統方面,標準版R1前叉為採用KYB全調校43mm 倒立式前叉,作動行程為120mm,並使用25mm 前輪軸心,即使在高速下重煞仍提供相當穩定的騎乘路感。

 


後懸吊為壓縮阻尼是高低速全可調設計,搭配Motocross 多連桿,可以強化後輪到地面接地性,此外、後搖臂軸的相對位置以及搖臂長度也特別設計過,能提供更穩定的動態反應。

 


制動方面採用320mm 前雙碟與新設計的一體式輻射卡鉗,並標配金屬油管。並首次在R1上搭載ABS 與UBS聯合制動系統,透過前述的IMU6軸慣性測量器,收集前後胎的使用狀況,並據此進行前後輪的剎車力分配。

 


新一代R1採用新的全段鈦合金排氣管,當排氣壓力低的中低轉速時,透過轉速進行排氣管內閥門的開啟,能提供動力以及排氣噪音的全面性能。

 


除了一般版的R1,YAMAHA同時推出了更頂級的賽道性能版的R1M,提供給更熱血的資深玩家。

 

兩者的差異在於 R1M使用更高檔的全碳纖維車殼,並搭配Ohlins ERS半自動電子賽車懸和一套專屬的人車互動系統CCU(Communication Control Unit ),讓車主可己透過WiFi下載車身各項數據到手機裡,查看R1M電子系統和內置GPS傳來的各種數據,同步聯動來調整設定參數,可以說R1M是目前為止最接近YZR-M1 的量產跑車。

 


R1M使用全碳纖為整流罩,光是用看的就熱血度破錶了。

 


整流罩上頭的「R1M」宣示了不凡的賽道基因。 

 


後方的簍空設計散發次世代跑車的未來感。

 


同樣配置頂級懸吊系統R1M與HONDA的CBR1000RR SP較勁意味濃厚。

 


R1M採用ERS Ohlins電子式懸吊系統,利用電子訊號做出更細微的控制車身動態。

 


卡鉗前材質也與一般版R1有所不同。

 


避震器上座可看見電子阻尼調的整控制器,上三角台的設計也參照自家M1廠車。

 


自09年以後便一直未出現重大改款的R1,終於在今年的米蘭車展發表了全新的R1,以最接近廠車的市售輛廠車為宗旨打造,更從新的命名中看見想奪回最強公升級仿賽頭銜的企圖心。前衛的空氣動力學外觀,似乎宣告著新世代的降臨,在沒有加大排氣量並以自然進氣的形式壓榨出200hp的最大馬力,搭配只有199kg的裝備重量,性能表現絕屬強悍,再加上全車大量採用從MotoGP下放的技術、輔以多到數不清的電子輔助系統,如同初代R1一樣再一次的為四缸公升仿賽戰場投下一枚震撼彈。

 

 

 

 

 

 

 

 

 

 

 

 

 

 

 

 

 

 

 

 

2015 YAMAHA YZF-R1/R1M ABS規格表

引擎規格
引擎型式:水冷並列四缸DOHC-16V
排氣量:998 c.c
缸徑X衝程:79.0 X 50.9 mm
冷卻方式:水冷
最大馬力:200 PS /13,500 rpm
最大扭力:11.5kg-m/11,500 rpm
壓縮比:13.0:1
油箱容量:17L
變速系統:溼式差動式離合器 六速鏈條傳動

車體規格
車架型式:鋁合金環抱式車架
前輪懸吊:KYB 43mm 全可調倒立式前叉 /Ohlins 43mm電子倒立式前叉
後輪懸吊:全可調中置後懸吊 行程120mm /Ohlins 電子中置多連桿懸吊 行程120mm
前輪尺寸:120/70-ZR17
後輪尺寸:190/55-ZR17 / 200/55-ZR17
前輪煞車:雙310mm 浮動碟 + 對向四活塞輻射卡鉗 ABS / 雙320mm 浮動碟 + 對向四活塞輻射卡鉗 ABS
後輪煞車:220mm碟盤 + 單活塞卡鉗 ABS

外型規格、重量
長X寬X高:2,055 X 690 X 1,150 mm
軸距:1405 mm
椅墊高度:855 mm /860 mm
裝備重量:199 kg /200 kg

 

更多摩托車情報
請鎖定MotoBuy 專業摩托情報